东莞大岭山律师网--知名律师胡正东竭诚为您服务 http://www.dalingshanlsh.com 东莞大岭山律师事务所 官方网站 免费法律咨询
|
以案说法
以案说法
残障人士康复补贴诈骗频发,如何防范?银行作用几何?
东莞大岭山律师获悉
前?言
残障人士及其家属普遍对康复补贴等政策给予极大关注,迫切希望借助各类补贴来提升生活品质和康复状况。但遗憾的是,这种迫切需求却遭到了不法分子的恶意利用,导致一系列康复补贴诈骗案件频发,对残障群体的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下将结合具体的热点案例,对这类诈骗的作案手法和防范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银行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挥的关键作用。
01
典型案例剖析
案例一:虚假关怀下的连环诈骗
安徽淮南寿县年逾七旬的杨老太太,健康状况不佳,家境也并不宽裕。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北京某康复中心的“林主任”。在电话中,“林主任”对杨老太太关怀备至,不厌其烦地为她讲解保健知识。正是这种“贴心”的关怀,让杨老太太逐渐对他产生了信任。
接着,“林主任”向杨老太透露了国家推出的扶贫措施,告诉她可以免费获取药品和补助金。鉴于他们之间关系亲密,林主任特地为她预留了名额。喜出望外的杨老太欣然接受了免费药品的申请,并提供了自己的家庭住址。随着药品陆续通过快递寄达,林主任开始以出具困难证明、索要档案费、改名费、审批费、税费等为由,先后从杨老太那里骗走了3万多元。
令人遗憾的是,杨老太不幸因病去世。然而,那些骗子的恶劣行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仍旧不断给杨老太的丈夫打电话,谎称有一大笔钱要归还给杨老太,却要求先支付之前买药的费用。幸运的是,在子女回家奔丧时发现了这个骗局,并及时报警。警方随后展开侦查,历经周折,跨区域成功摧毁了多个电信诈骗团伙,共抓获涉案人员17名。
案例二:“残疾证领补助”的网络陷阱
重庆沙坪坝的何先生,身为聋哑人士,生活经济条件较为紧张。他接到了昔日同窗周某的微信消息,对方提及有项“聋哑人士凭残疾证可领取十万元补助”的优惠政策,并声称自己已参与活动并成功领到了10万元。何先生对此深信不疑,于是立刻依照周某提供的联系方式,支付了500元报名费和999元保证金。然而,之后的情况并未如预期,不仅那10万元的补贴款项没有到手,连之前缴纳的费用也如同沉入大海一般,音讯全无。在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之后,何先生在民警的协助下,借助手语翻译的便利,顺利完成了报案手续。
经过侦查,警方揭露了嫌疑人李某通过此手法,在国内外犯下超过300起罪行,非法获取了超过30万元的财物。最终,李某在广东汕头市被警方成功拘捕。进一步调查发现,这类诈骗中,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残障人士社交圈较为稳定、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首先赢得个别残障人士的信任,随后利用他们在残障群体中传播虚假信息,从而扩大诈骗的规模。
02
诈骗手段解析
假扮成官方人员以获取信任:不法分子常假扮成政府职员或权威康复机构的专家,利用其官方和专业的形象,使残疾人及其家人放松了警惕。在沟通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对残障人士的“关怀”,从而进一步减弱了对方的警觉性。
制定政策布陷阱:不法分子虚构各种看似可信的补助方案,例如捏造国家为特定残疾类别提供的大额康复补助、免费药品福利等,利用极具吸引力的利益作为诱饵,激起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对改善生活补贴的强烈愿望,诱使他们陷入其中。
设立名目非法敛财:犯罪分子一旦赢得信任,便以各种借口促使残障人士及其家庭预先支付费用,诸如手续费、资格审核费用、税费、档案费用等。他们宣称,唯有支付这些费用,方能顺利完成补贴申领流程。他们利用残障人士对政策流程的不熟悉以及急于获得补贴的心理,企图骗取钱财。
通过社交网络传播:某些诈骗团伙擅长利用残障人士之间较为紧密的社交纽带,首先对其中个别成员或少数几人进行欺骗,赢得他们的信任,然后利用这些被骗者在其社交圈内的传播效应大岭山律师,吸引更多的残障人士加入,从而迅速扩大诈骗活动的覆盖范围。
03
风险防范建议
确认信息来源至关重要,残障人士及其家人在获取有关康复补贴等政策资讯时,应确保通过正规途径验证信息的准确性。他们可以拨打当地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等官方机构的联系电话东莞大岭山律师,或者亲自前往相关办公场所进行咨询。在收到任何未经确认的来电时,应谨慎对待,特别是那些自称政府工作人员的来电,应要求对方提供确切的办公地址和工号等详细信息,以便进行身份的进一步核实。
掌握政策流程:积极学习并掌握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残疾人士提供的康复补贴等政策内容,明确正规申请的标准、手续办理的程序以及资金发放的具体方式。明白申请补贴无需预先支付任何费用,遇到要求转账的情形时,能够迅速辨别并识别出其诈骗性质。
小心维护个人隐私:切勿向不熟悉的人泄露身份证、残疾证明、银行账户以及验证码等关键数据。在网络空间中,应谨慎填写个人资料,防止在未知网站或平台上留下敏感信息,以免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活动。
加强社交网络警觉意识:在您的社交圈中,对待涉及金钱、津贴等消息,务必保持警惕。一旦有朋友转发此类信息,应携手通过正规途径进行验证。一旦察觉到可疑迹象,立即向周围的残疾人士发出警告,以防更多人上当受骗。
一旦对康复补贴的相关信息产生疑虑,或者遇到可疑状况,残障人士及其亲属应立即与亲友商讨,共同进行评估。同时,他们可以向社区工作者、残疾人联合会、公安部门等相关机构寻求帮助。在紧急情况下,应立即报警,以防止遭受财产损失。
大岭山 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