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律法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福建省种子条例

时间:2022-03-08  【转载】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作物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规范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发展现代种业,提高种子质量,保障供种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维护品种选育者、种子生产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林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种子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省人民政府制定种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种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种子和林木种子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改、财政、科技、市场监管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种子管理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种子管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


  支持教学及科研机构、良种场(基地)、企业等单位和个人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示范、推广。选育的品种得到推广应用的,享受国家和本省相关优惠政策。


  对在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引进、推广等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六条


  加强闽台种业合作与交流。促进闽台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交流,支持闽台教学及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联合育种攻关和商业化育种。


  第二章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品种选育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和利用,确定并公布本省重点保护和利用的种质资源名录。


  支持教学及科研机构、良种场(基地)、企业等单位和个人开展地方特色农作物和林木品种资源收集保存、提纯复壮和产业化开发,促进特色农林业发展。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种质资源库(圃)、种质资源保护区(地)。确需占用的,应当说明占用必要性、对种质资源的影响,以及恢复或者补救方案,经原设立机关同意,依法办理占用手续。


  第九条


  因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等特殊情况使种质资源受到威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抢救性收集。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作物和林木品种选育和试验工作,组织开展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常规作物、主要造林树种育种、无性繁殖材料选育和育种材料创制改良等公益性研究。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鼓励育种资源整合共享,推进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开发,支持企业与教学及科研机构开展育种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创办育种机构,培育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


  第十二条


  鼓励和支持教学及科研机构、良种场(基地)、企业等单位和个人加强育种平台建设,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依法申请育种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